《以前,我死去的家》《空洞的十字架》《解憂雜貨店》 | 東野圭吾

東野圭吾:以前,我死去的家、空洞的十字架、解憂雜貨店

因為朋友不斷催眠的關係,看好幾本東野圭吾的書,從入手的解憂雜貨店(以前看過麒麟之翼)到以前我死去的家,這三本都讓我有著濃濃的感動與鼻酸。不單純是為了推理而推理,文字間還看得出東野圭吾對人性議題的關懷,《以前,我死去的家》有著亂倫、倫理失序、虐童、撫養關係、對孩子過度期盼與控制;《空洞的十字架》討論死刑與廢死;《解憂雜貨店》小品溫馨,讓人感到愛與寬恕。

如果想接觸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,我想《解憂雜貨店》是一本很好入手的書,蟬連暢銷榜多時,一直感動著讀者。故事由好幾篇故事串在一起,看似沒有關聯,卻隱隱約約帶出相關性,首先我很喜歡這本書的設定,一間幫人們解憂的雜貨店老闆,只要你有什麼心事想說都可以寫信給老闆,但這間雜貨店卻陷入時間的錯亂了,在未來有三名闖入已荒廢的雜貨店,卻收到以前的信件,在好奇心下,開始和以前的人通信,並協助解除煩惱….老闆、三名歹徒、寫信的人們在時間的錯置下串在一起,情節簡單卻又有意想不到的結局,我自己都掉淚了好幾次,如果對未來曾有一絲疑惑的你,或許可以翻翻解憂,讓這些故事給予自己一些靈感與養份。

《以前,我死去的家》是東野圭吾早期且自信之作,卻沒有受到太大的關注,直到後期才又被討論了起來。一棟房子和一對想找回失去記憶的男女,短短的兩天,卻點出許多議題,雖然僅輕觸卻在讀者心裡掀起漣漪。

我是在半夜讀這本書的,其實有點恐怖,對於房子的敘述像是電影手法般,隨著主角的視野一起前進著,房子內部的物件成為解謎的線索,背後帶出複雜的情感。這是我自己第一次在推理小說找到一種救贖的感覺,或許我們都曾在悲傷的過往中死過,但面對死去的自己,或許才能完整地活下去吧….(不能破梗太多,只能說到這了)

《空洞的十字架》剛好和最近的議題有點接近,且不論我自己的立場,我認為東野圭吾不是要提倡死刑或廢死,而是他認為不同的事件應該要有不同的解決方法,這個社會不是只有二分法,應該像個光譜,視情況而定。議題很敏感,由兩樁殺人案串在一起,如果有人殺了人卻對於死刑沒有反省,那死刑的意義是什麼?被害人家屬更無法得到解脫,對他們更重要的是什麼?而如果有人殺了人卻在未來拯救了無數的生命,那他又該怎麼被處置?罪與罰的定義在哪?“或許人們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吧”我想是如此的。

後面兩本有些沈重,但我認為這就是小說的使命,關於他背後想談的東西是一本小說成功的關鍵,如果小說只是為了出版而寫作,那麼很難感動人,很多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背後的核心價值讓人謹記與回味無窮,我想東野圭吾這三本讓我就有這樣的感覺,歡迎喜歡閱讀的朋友一起討論。

書籍資訊|
書名:以前,我死去的家
作者:東野圭吾
出版社:皇冠出版

書籍資訊|
書名:空洞的十字架
作者:東野圭吾
出版社:春天出版

書籍資訊|
書名:解憂雜貨店
作者:東野圭吾
出版社:皇冠出版
更多 Krachreading▸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krachreadin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