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沒有一本書對你來說像是精神糧食般的存在?
在你遇到挫折、不如意時,總是可以在閱讀中獲取能量,讓文字療癒了心中的傷。
我喜歡閱讀除了滿足天馬行空的想像,更是在文字間與情節產生連結,讓自己再去體驗另一種人生,當然也不是每一本書的功效都這麼好,但總是能在字裡行間找到共鳴,覺得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孤軍奮戰。
2016年到現在有兩本書對我來說就有這樣的效果,很神奇,有時候只是隨手翻閱,依然可以獲得感動。
第一本《被討厭的勇氣》,讓我獲得最多能量的有兩個部分
1.當你做好自己的本分,別人的情緒就是他的課題了。
我們時常被別人情緒勒索,因為別人的情緒讓自己陷入焦慮、憂愁,但我們應該「課題分離」,在我們所及的能力範圍內完成自己的任務,接下來就是別人的生命課題了,選擇快樂與憂愁都是他的決定,我們無法插手,也不需要受其影響。
2.否認心理創傷。
阿德勒認為除非所有心理創傷的人都會導向同一種結局(比如:注定悲慘),否則就不是任何不幸造就現在的我們,而是當下的我們如何詮釋與創造。
小時候因為身世的關係,對自己相當自卑,感覺整個世界與自己作對,憂鬱憤怒流淚甚至自殘,覺得交不到朋友是因為被父母拋棄、覺得自己無法認真念書對自己負責,也是因為被父母拋棄。但當我到了一個年紀卻是一念之轉,我不認為自己只有不幸,因為這些經歷造就現在的「我」,其實沒有甚麼不好。有人說我很樂觀,但如果給我一台時光機我還是想回去抱抱那個黑暗時期的自己,當下的痛苦還是存在,但是因為現在的自己有了不同的詮釋,悲傷不再是悲傷。
不過我認為,否認心理創傷並不是否認受過的傷,李屏瑤在《向光植物》提到:
「可能在這個階段遇到的困難,等到下個階段回頭來看就會覺得不算什麼,但是那是下個階段的事,已經破關看透之後的事。在卡關的當下,你看見的世界的全貌就是如此,一件小小的事情,一個當下覺得獨一無二的人, 就是你世界的中心, 小宇宙的全部。」
我的體悟是,不要用以前受的傷來當作現在自己不幸的藉口,有時候可能是自己不夠勇敢。
當然我知道陷入泥淖時的痛苦,對於還在受傷的階段的人,我們還是要給予幫助、關懷、同理心,我始終相信滿滿的愛(不管是親情、友情、愛情)都能在某個程度上修補受傷的坑洞。
對我來說曾經在親情、友情上的失利,卻在初戀男友身上得到不敢奢求的愛,因為他的疼惜,讓我不再執著,放下轉念。
第二本《給回來的旅行者》
這類型的書籍我其實較少閱讀,但是藍白拖此書卻字字敲擊我的內心。曾經我也對未來迷惘過,想藉由出走、壯遊來尋找自我,但理性的我知道無法因為「這種心態」的出走找到自己。一樣是逃避人生、弱懦的藉口。這本書藍白拖不再像以往一股腦兒建議他人就出走,而是學習如何用旅行的心態在漫漫人生長路上品嘗喜怒哀樂。
旅行過後還是得面對柴米油鹽,人生還是一樣充滿荊棘,我們可以從旅行獲得能量,但我們無法永遠躲在旅行裡,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保持微笑,更是我需要努力的。
「如果你有機會出國旅行,請瘋狂大笑;若沒有,也請在辛苦的城市生活中保有微笑。」
⌘
我想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上述的話語得到感動、共鳴,但我相信一定有那麼一本書、一部電影、一段文字等,在你失望落寞之時,給你一點力量、給你一點動力,讓你能好好面對生活,療癒心中的傷。
書籍資訊|
書名:被討厭的勇氣
作者:岸見一郎, 古賀史健
出版社:究竟出版
書籍資訊|
書名:給回來的旅行者
作者: 藍白拖
出版社:天下雜誌出版
更多 Krachreading▸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krachreadin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