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,皇冠出版了《香水》【徐四金70誕辰紀念版】,這次的書封不再是若隱若現的少女,而是一瓶香水,細緻的紋理,令人愛不釋手。
▎博客來簡介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50205
《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》| 成裕美
你是不是也有發生過類似的情節,想著:「我等人沒有關係,但是不希望對方等我。若造成別人的損失,對我而言簡直比死還難受。乾脆我來等他吧。」在精神分析中,這種想法是源於『超我』帶來的良心懲罰。
《有一種工作,叫生活》| 曾彥菁Amazing
工作佔據人生的三分之一,如果找不到意義,就像薛西佛斯神話一般,迷失在為何而活的疑問中。
「我們為了買得起這些東西,於是拼命工作賺錢,只為了滿足慾望,卻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是在用自己的『命』,在換取這些東西,而要用多少命來換,就掌握在制定遊戲規則的人身上。」
《羅生門》| 芥川龍之介
「我的不幸是沒有崇拜人性的勇氣。不,我經常對人性感到輕蔑,那是事實」──芥川龍之介
本書收錄15篇短篇小說,分成四部《人性》、《善惡》、《一個人》、《盡頭》,讓讀者認識不同時期的芥川。其中以〈竹林中〉(改編成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)廣為人知。「羅生門」一詞也成了「各說各話、模糊真相」的代名詞。
1月閱讀清單(2020)|Krachreading
回顧1月讀物,發現主題環繞在東亞歷史,想著可以一次分享給書友。東亞地區不論在政治經濟、歷史文化上都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,但近代以來因戰爭所帶來的爭議,導致特定議題,容易激化國族仇恨。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彼此的觀點,試著異中求同,才能展開對話空間。
《因為尋找所以看見:一個人的朝聖之路》| 謝哲青
我很欣賞博學多聞的哲青,尤其在主持WTO姐妹會時,節目中討論多國文化、歷史,他總會分享豐富的所知所學,就像一本百科全書,什麼都難不倒他。《因為尋找,所以看見:一個人的朝聖之路》對哲青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,當時他逢事業挫折,讓曾經意氣風發的他,決定踏上朝聖之路,沈澱自我重新開始。
《安妮日記》| 安妮‧法蘭克
這次,終於把《安妮日記》看完了。不談歷史、不談人權,我想討論「安妮」。在看日記的過程中,我覺得和我年少時期寫得日記很像,我想這也是安妮日記一直被列為青少年必讀的經典名著。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,時而情緒;時而理性,或許前一天才把媽媽批得一無是處,明天卻又檢討起自己。回想起青春期的自己也是如此,在一個轉換為成人的時期,「我」在拉拉扯扯中漸漸形成。
《我是一個媽媽,我需要柏金包!》| 溫絲黛馬汀
對曼哈頓上東區的印象來自影集《Gossip girl花邊教主》,主角群們各個背景雄厚、排場奢華,身穿高級訂製服飾,出席大大小小的宴會活動,是個雍容華貴的平行世界。來自布魯克林的男主角Dan只能是邊緣人。
但真實人生永遠比戲劇更精彩,《我是一個媽媽,我需要柏金包!》是作者位於上東區的觀(打)察(拼)日記,運用人類學的角度解析貴婦們的行為。